商汤管理层大换血启示录:技术野心与盈利压力的博弈

2025-07-06      大模型      |来源:另镜 |作者:萌萌 |      1383

摘要:此次调整是公司深化“1+X”战略,聚焦生成式AI,加速生态拆分与融资

近日,商汤公司管理层迎来大变动,6月26日,商汤2025年股东大会在香港召开,这场大会上,董事会的人事变动成为焦点。

原执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徐冰辞任后转战AI芯片赛道,而杨帆、王征新任执行董事。杨帆现任大装置事业群总裁,王征为首席财务官,分别负责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此次调整是公司深化“1+X”战略,聚焦生成式AI,加速生态拆分与融资。

商汤董事长兼CEO徐立在会上指出,本次股东大会标志着商汤在治理结构优化和战略深化上迈出坚实一步,“二次联合创业”走上新征程,带领商汤抓紧AGI时代的新机遇。

在业务领域,商汤正全力奔跑在大模型技术研发的赛道上。今年4月,全新升级的日日新SenseNovaV6大模型体系重磅发布,其在长思维链、推理、数理、全局记忆等方面优势显著,多模态推理能力位居国内榜首,数据分析能力更是在对标中大幅领先GPT-4o,彰显出商汤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实力。

然而,在资本市场,商汤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自上市三年以来,其市值从最初的1400亿港元一路滑落至如今的540亿港元,累计亏损额超500亿元,在市值缩水与业绩亏损的双重压力下,商汤能否借此次管理层变动与技术突破,在资本市场实现逆风翻盘,备受各界瞩目。

战略突围背后的资本与业务困局

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的职务变动,成为观察其战略转向的重要窗口。

作为公司资本运作的核心人物,徐冰曾主导2018年6.2亿美元C轮融资与2021年12亿美元Pre-IPO融资,推动商汤完成上市关键一跃。

但上市后的商汤面临资本困境,市值从最初的1400亿港元跌至540亿港元,累计亏损超500亿元。

早期投资方相继“出逃”,阿里巴巴于2023年清仓7.71亿股,软银持股比例在2024年底降至4.8%。

2025年5月30日,商汤宣布徐冰卸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秘书,转而负责AI芯片业务,这一人事调整被市场视为管理层应对经营压力的无奈之举。

商汤科技近年来持续重塑营收结构,经历多轮业务战略转型。在2018-2022年的发展阶段,智慧商业与智慧城市构成其营收的核心支柱,两大传统业务板块合计贡献超80%的收入。

这一时期,商汤以定制化项目为主要模式,为政府部门与企业客户提供城市安防监控、商业场景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等服务。

2023年,商汤开启首次重大战略重组,将业务重新划分为生成式AI、传统AI及智能汽车三大板块,正式向新兴技术领域进军。

2024年底,公司再次调整业务架构,聚焦生成式AI、智能汽车及视觉AI三大赛道,并同步构建“1+X”组织架构。经过这一系列战略调整,生成式AI已快速成长为商汤的核心业务板块。

从2024年财报来看,商汤2024全年实现营收37.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亏损虽同比收窄33.79%,但亏损额仍达到43.0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业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成式AI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数据显示,该业务板块全年收入达24.04亿元,同比激增103.1%,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34.8%跃升至63.7%,首次超越其他业务,确立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优势业务的收缩态势。起家的视觉AI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9.5%至11.12亿元,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53.9%骤降至29.5%;智能汽车业务同样承压,收入减少33.2%至2.56亿元,营收占比从11.3%下滑至6.8%。这组数据折射出商汤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新旧业务交替所呈现的结构性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徐冰此番调任负责的AI芯片业务作为人工智能算力硬件的关键领域,被商汤定位为核心发展方向之一,但面对持续的业绩亏损压力,商汤最终选择该业务进行分拆。

市场普遍认为,主攻人工智能算力芯片研发的上海阵量,极有可能成为徐冰后续的履职平台。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20年的上海阵量,前身为商汤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对标英伟达A100的GPGPU芯片研发。2024年,商汤推动其独立融资,加速市场化进程。

今年1月,阵量完成A轮融资,并在5月获得北京利尔等投资方2.5亿元增资,投前估值达15亿元。但光鲜的融资数据背后,是不容乐观的经营现状:2024年,阵量仅实现营收24万元,净亏损却高达1.9亿元;

2025年一季度,营收陷入停滞,净亏损仍达2286万元。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总资产仅为9425.73万元,凸显出芯片业务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特性,以及商汤在该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研低收”的增长困局

技术层面,商汤将破局希望押注于生成式AI。今年4月发布的日日新SenseNovaV6大模型,具备处理多模态数据能力,在长思维链、推理和数理分析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超越GPT-4o与OpenAIo1。

然而,面对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大厂依托庞大算力集群和生态优势的激烈竞争,商汤作为后来者,虽然其2024年生成式AI收入同比激增103.1%至24.0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跃升至63.7%,但在To C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优势。

随着大厂陆续开辟老牌产品作为AI to C入口,大模型的用户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回溯商汤发展路径,其以视觉AI起家,长期深耕安防、智慧城市等To G领域,2023年才全面转向生成式AI赛道,较行业头部企业入局明显滞后。

除此之外,受制于资金压力,商汤难以复制大厂“重资产”扩张模式。

2024年财报会上,管理层也承认重资产投入是行业趋势,但商汤无力效仿阿里“三年千亿”的算力扩张,只能依靠轻资产模式求生。

值得一提的是,轻资产运营策略虽强调效率优化,却难以弥补硬件规模短板,这也导致其在ToB市场议价能力持续走低,如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44.1%下降至2024年的42.9%。

与此同时,2018-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41.32亿元)更是连续第三年高于营收(37.72亿元);同期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39.27亿元,2021-2024年累计净流出超127亿元。

从目前来看,尽管生成式AI成为新增长引擎,但尚未改变高投入、低变现的困局。在管理层更迭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变量下,商汤能否突破盈利瓶颈,仍需市场检验。


新消费loupe 晨曦 编辑陈秋 校对 陈小妍










Copy Right © 2025 www.demirro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