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股融资能否助力其突破“仿创转型”的瓶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5月23日,中国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以44.05港元/股的发行价完成“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约98.9亿港元。
这场迟到的资本布局,被视为这家曾坐拥万亿市值的“医药一哥”在集采浪潮与创新转型中寻求破局的关键一步。
然而近期恒瑞医药高级副总裁孙杰平减持公司股票也引起外界舆论。6月15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董事、高级副总裁孙杰平拟减持不超过47.67万股,占其本人所持公司股份的25%。按照6月13日收盘53.89元/股计算,本次减持金额或超过2500万元。
今年一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36.90%;但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仅5.55亿元,同比大跌55.75%。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仅2.56%,创新药老品种增速放缓与新品种放量周期拉长的双重压力下,此次港股融资能否助力其突破“仿创转型”的瓶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曾以“仿创双轮驱动”称霸国内医药市场的恒瑞医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集采政策下,核心产品平均降价超70%,2020-2022年业绩连续下滑,从2021年年初的96元跌到2022年4月的26元,跌幅高达70%。
尽管2023年凭借创新药战略调整实现业绩回升,2024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79.85亿元、63.37亿元,但仿制药集采的持续影响、创新药降价压力与国际化短板,让这家行业龙头的增长逻辑面临挑战。
国内市场:集采阴影下的创新药“突围战”
长期以来,恒瑞医药凭借业内领先的商业化能力、前瞻性的创新药转型布局、多元化的在研管线储备以及稳健的业绩增长韧性,在A股市场树立起难以撼动的“药茅”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恒瑞医药的起伏轨迹,折射出中国创新药行业在政策变革与全球竞争中的集体焦虑。
既要应对国内集采政策带来的仿创转型阵痛,又要突破国际化进程中能力构建的现实瓶颈。
近年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常态化实施,对公司经营形成明显压力。如2024年年报披露,第九批国家集采中,恒瑞医药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纳入采购清单,叠加地方集采选中的吸入用七氟烷、盐酸罂粟碱注射液,2024年这些产品合计销售额减少8.44亿元。
事实上,这种“仿制药失血”现象并非个例,比如其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的业绩停滞,总市值一度跌破2000亿元,相较历史高点(6200亿元)缩水超过4000亿元,核心症结在于仿制药业务遭遇集采政策的深度冲击。
为填补仿制药收缩的营收缺口,恒瑞将战略重心转向创新药。比如公司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49.89亿元增至2024年的82.28亿元,研发费用率提升从2020年的17.99%至29.4%。创新药营收也从2022年的86.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138.92亿元。
但这一增长仍面临结构性挑战: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HER2靶向药吡咯替尼等老品种增速放缓,比如2021年和2022年,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1亿元和24亿元,此后恒瑞医药便不再公开披露这款明星产品的具体销售数据。
随着国内10余款PD-1/PD-L1肿瘤药物陆续获批上市,PD-1类药物的年治疗费用已降至“万元级”,在此背景下,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业绩恐怕难以重现往日的高光时刻。
与此同时,2024年获批的2款1类创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夫那奇珠单抗)等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放量,阿得贝利单抗因未进入国家医保,商业化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2025年一季度,恒瑞医药营收72.06亿元、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的亮眼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变量——来自IDEAYABiosciences的7500万美元BD首付款,这笔授权收入为公司贡献了显著的利润增长。
事实上,2024年,恒瑞医药通过对外授权GLP-1、ADC等创新药管线,获得德国默克1.6亿欧元和美国Kailera1亿美元的首付款,二者合计约20亿元,约是全年创新药业务的1/7,不过恒瑞医药统计的138.92亿元创新药营收中,并未包含这两笔BD业务,而是直接计入了总营收。
市场关注的核心在于:这种依赖授权首付款、里程碑款的业绩增长模式,能否在创新药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持续?
国际化困局:从“借船出海”到“自主航行”的鸿沟
在国际化路径选择上,恒瑞医药目前主要依赖“借船出海”的BD授权模式,通过向国际合作伙伴转让药物海外权益实现收入快速回流,但这一模式也导致公司海外收入存在明显“结构性短板”。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其中国内收入占比86.81%(242.94亿元),国外收入仅7.16亿元,占比2.56%,与全球医药巨头30%-50%的海外收入占比形成显著差距。
这一数据背后,是其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滞后:在美国这一全球最大医药市场,恒瑞医药尚无创新药获批,被寄予厚望的“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两次冲刺FDA均以失败告终。
2024年5月,首次收到FDA的完整回复函(CRL),指出生产场地存在缺陷,且因部分国家旅行限制无法完成生物学研究监测计划(BIMO)临床检查;2025年3月,再次收到回复信,FDA虽表示相关生产场地检查需进一步提交答复,但未说明具体原因。
此次港股募资的98.9亿港元中,75%将投入研发,15%用于海内外产能建设,这一资金分配透露出恒瑞破局的决心。但摆在面前的挑战依然严峻:国内创新药降价压力常态化、国际化能力建设需长期投入、BD模式与自研管线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在“A+H”双资本平台的加持下逐步破解。
新消费loupe | 作者:张晨曦 责编:陈秋 | 审核:张小蕾 | 监审: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