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电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洗牌期”,存量市场的绞杀与消费需求的迭代正悄然改写头部企业的竞争格局。
作为白电领域的关键玩家,海信家电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答卷颇具张力:营收与净利润虽延续双增态势,但增速从去年同期的两位数高位骤降至个位数,形成鲜明的增长“落差”。
这一变化不仅加大与美的、海尔等竞争企业竞争压力,更折射出在行业周期波动中,这家企业也需要直对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
但值得关注的是,业绩承压的背后,是公司管理层的重大调整与业务结构的主动求变——董事长高玉玲兼任总裁、美的系高管殷必彤加盟、海外业务负责人方雪玉入局核心决策层,一系列人事调整剑指空调业务提质与海外市场突围两大核心命题。
资本市场的反应已先行一步,财报发布次日,海信家电A、H股股价齐跌,A股跌幅达5.55%,港股跌幅6.42%。
8月8日股价有所回调,当日收盘,其A股股价为25.46元/股,当日股价上涨0.32%,总市值约为351亿;港股股价为22.3港元/股,当日股价上涨0.36%,总市值约为311.32亿港元。
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海信家电的战略转向与破局路径,正成为观察白电行业转型的重要窗口。
从高增长到微增的落差
7月30日披露的半年报,海信实现营收493.4亿元,同比仅微增1.44%;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
这组“双增长”数据的背后,是与去年同期13.27%的营收增幅、34.61%的净利增幅形成的“断崖式”下滑,即便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增长动能的放缓也已清晰可见。
2024年,公司营收927亿元,同比增长8.35%,较2023年15.5%的增速近乎腰斩;净利润33.48亿元,同比增长17.99%,较2023年97.73%的增速更是出现断崖式回落。
进入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增速的进一步放缓,意味着公司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两大维度同时面临瓶颈。
海外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拆解业务板块,作为贡献近半营收的“压舱石”,暖通空调业务的表现尤为关键。报告期内,该板块实现营收236.94亿元,增速仅4.07%,毛利率下滑1.56个百分点至27.12%。
在整体空调市场中,竞争环境非常激烈,美的、格力凭借此前的品牌积淀和全渠道布局占据市场优势,而包括海尔、海信和小米等竞争对手,则不断希望通过打造产品特点、价格优势、扩大渠道等提速销量,从而改变行业格局。
尽管其多联机业务以超20%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首位,新风空调也以43.9%的销售额占比领跑细分赛道,但地产市场低迷引发的需求萎缩成为难以逾越的“天花板”,暴露出该行业对宏观周期的高度敏感,行业很难改变存量市场竞争环境。
报告期内,海信空调的毛利率27.12%的低于格力的30%以上,但与美的的28%左右毛利率相比,差距并不大。海信空调虽保持较高增长,但市场占有率仍处于爬坡期,短期内在研发投入和价格策略等方面都会影响其盈利能力的提升。
行业竞争的变量更添挑战,据奥维云网数据,2025年6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达16.5%,小米空调在营销打法上,一直走性价比路线,这无疑给包括海信在内的传统玩家带来压力。
今年上半年,冰洗业务则成为公司业绩亮点,报告期内,该板块实现营收153.92亿元,同比增长4.76%。
其中,高端品牌容声冰箱表现抢眼,零售额增长9.7%,市场占有率提升1.3个百分点,容声冰箱中高端及高端产品市场份额达12.7%,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带动冰洗板块整体毛利率升至18.74%,印证了高端化战略的初步成效。
不过,容声18.74%的毛利率虽有进步,但海信在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和盈利空间仍需突破。此外,海信洗衣机国内收入同比猛增37.58%,增速领先行业,中高端占有率实现翻倍增长,但该业务目前仅占总营收的三成左右。
从市场布局看,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上半年,海信家电境内营收252.49亿元,微跌0.31%;境外收入达204.51亿元,同比增长12.33%,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1.45%。
但盈利能力的短板不容忽视:境内毛利率为31.02%,境外仅为12.33%。海信的全球化仍处于投入期,海外市场的盈利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人事震荡背后的战略聚焦
与半年报同步出炉的人事调整方案,揭开了海信家电战略重心转移的序幕。公告显示,原董事、总裁胡剑涌因个人原因辞职,原董事朱聃因工作安排调整离任,董事长高玉玲将亲自兼任总裁,全面统筹公司运营;
与此同时,原美的集团高管、现任海信空气事业部总裁殷必彤出任董事会职工代表董事,深耕海外市场多年的方雪玉被提名为执行董事候选人。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不仅是管理层的新老交替,更暗藏着业务破局的战略意图。
作为海信集团30年的“老兵”,胡剑涌在任期间主管白电业务,2023年正式出任海信家电总裁。但其任期内,公司业绩从2024年开始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家用空调、冷柜等核心业务在2024年出现零售量与零售额双降。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2024年5月海信家电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后,便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2024年公司董监高薪酬普遍下调,其中胡剑涌的薪酬从2023年的729.49万元骤降至406.13万元,降幅高达44.33%,这一调整被业内解读为董事会对业绩表现的间接反馈。
新管理团队的搭建,显然直指当前两大核心痛点。高玉玲作为“老海信人”,兼具丰富的集团管理经验与并购整合能力——2018年其主导的海信收购欧洲Gorenje公司一案,至今仍是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布局的经典案例,这意味着她对海外业务的战略布局与本土化运营有着深刻理解,而这正是海信当前亟需强化的领域。
殷必彤的入局则被寄予“激活空调业务”的厚望。作为拥有美的集团任职经历的行业资深人士,其在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与市场精细化运营等方面的经验,或将为海信空调注入新的活力。当前海信空调面临的毛利率偏低、市场份额提升乏力等问题,恰恰需要在供应链效率与品牌竞争力上实现突破,而这正是殷必彤的强项。
方雪玉的晋升同样意味深长。作为海外业务的核心操盘手,她曾推动海信成为欧洲杯官方合作伙伴,在欧洲等重点市场的开拓中展现出强劲能力。随着境外收入占比突破40%,如何提升海外市场的盈利水平、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提升”,成为海信全球化战略的关键命题,而方雪玉的深度参与,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
总体而言,此次人事调整是海信家电在业绩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的主动求变。
在存量竞争主导的行业新阶段,新管理团队不仅需要在成本控制与价值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动企业从“规模优先”向“效益优先”转型,还需应对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带来的冲击,在技术创新与品牌升级中构建新的竞争壁垒。
高玉玲、殷必彤、方雪玉能否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形成合力,将决定海信家电能否在行业调整期实现逆势突围。
新消费loupe| 谢涵 编辑陈秋| 校对 陈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