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新格
新品测评
机圈热点
企业出海
自贸区观察
创投圈
滚动
专题
榜单
4K高清
图说
商务合作
首页
7X24
视频
大模型
文娱
酒旅
游戏
科技
汽车
时尚
消费
医药
基金
券商
金融
保险
银行
地产
航空
能源
教育
IPO
首页
7X24
视频
大模型
文娱
酒旅
游戏
科技
汽车
时尚
消费
医药
基金
券商
金融
保险
银行
地产
航空
能源
教育
IPO
首页
>
最新消息
高通XR业务总经理 Ziad Asghar:我们正处在空间计算变革转折点
高通XR业务总经理 Ziad Asghar:我们正处在空间计算变革转折点
2025-10-08 最新消息 来源:另镜大模型
9773
【另镜网】9月24日,2025骁龙峰会·中国在北京正式启幕。在高通公司成立40周年、高通植根中国发展30年之际,一年一度的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盛会——骁龙峰会在夏威夷和北京两地同步举行。
为期两天的中国峰会首日,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百余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研究机构的代表和媒体、分析师齐聚现场,共同见证高通中国三十周年的重要时刻,探讨并展望新一轮AI科技浪潮下全球产业协作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前景。
高通技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XR业务总经理 Ziad Asghar在此次峰会上发言称,我们正处在空间计算变革的转折点,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已经在空间计算和XR领域深耕十余年。如今,我们的创新技术已经渗透至每个层面,包括晶体管、感知技术层面,以及在AI智能体等各个层面。AI智能体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潜力巨大。
我们经历了不同计算设备形态的变迁,不论是从PC到手机,还是从手机到空间计算,每次计算方式的变迁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抛弃前代设备,而是在新兴设备上打造新的用例,赢得新的用户。在我们向XR和空间计算的转型过程中也是如此,一定会有全新的体验诞生。
以下是速记整理:
Ziad Asghar:大家好!我们正处在空间计算变革的转折点,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已经在空间计算和XR领域深耕十余年。如今,我们的创新技术已经渗透至每个层面,包括晶体管、感知技术层面,以及在AI智能体等各个层面。AI智能体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我也相信AI和XR技术其实是融合共生的关系,它们互相协作,共同发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XR设备相当于是为AI智能体赋予了“眼睛”和“耳朵”,从而能让它们真正发挥多模态的能力,提升使用体验。
同样的,现在我们有能力将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机上迥异的使用场景进行整合,真正实现个性化的生成式AI,这正是我们的机遇所在。
我们经历了不同计算设备形态的变迁,不论是从PC到手机,还是从手机到空间计算,每次计算方式的变迁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抛弃前代设备,而是在新兴设备上打造新的用例,赢得新的用户。在我们向XR和空间计算的转型过程中也是如此,一定会有全新的体验诞生。
正是由于我们的不断投入与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这些领域才得以飞速发展。IDC数据显示,预计从2025-2026年,VR和MR市场将迎来89%的增长,预计智能眼镜市场2024-2025年同比增长接近250%。智能眼镜是令人惊艳的设备形态。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现在在探讨的是MR和AR设备,但其实我们已经能够支持任何一款具备“眼睛”和“耳朵”,有着计算能力的个人AI终端。我们可能无需预测设备最终的外观形态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打造的产品组合和技术都将让其成为现实。
AI是XR体验的核心。我认为智能眼镜正是物理AI领域最早的应用实例,将AI最大程度具象化。我总是说,智能眼镜应当赋予用户“超能力”,它能让用户实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独特能力。比如,有了智能眼镜,用户可以与说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沟通。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正在打造这样的体验。
与此同时,通过汇集更多传感器带来的数据,我们将能够打造个性化的生成式AI体验。比如说你是一个医生,你想记录与病人讨论病情的内容,查阅X光病历报告,这些信息就可以通过智能眼镜里的显示屏呈现在你眼前,甚至还可以通过AI指出哪几个地方是你必须要关注的。这就是这项技术的前景所在。
MR设备也是一样,内容可用性是MR设备大规模普及的主要挑战之一。如今有了生成式AI,以及诸如Gaussian Splatting这样的技术,我们就能够自主生成3D内容。市面上已经有不少文本转3D的模型可以生成令人惊叹的三维物体。
我对AI+MR的设想截然不同。如今,当用户体验一款XR设备时,所有人体验的内容其实都是一样的,可能都是出自某家公司的某位图形工程师之手。有了生成式AI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为每个用户打造定制的虚拟世界,而且是根据用户的喜好定制。这就是生成式AI为MR这类设备带来的变革。
同样再来看一些跨终端的体验。我们身边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机等等。智能手表可以掌握丰富的用户活动水平、身体状态数据。智能眼镜可以实时了解用户所见所闻。智能手机可以通过GPS功能掌握用户的准确定位。
试想一下,如果把三个不同终端上的情境信息进行整合,就可以打造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个性化生成式AI体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要融合用户身边的广泛终端品类,打造最好的生成式AI体验。
另外,我们也在不断地驱动XR生态系统的发展,不断携手在中国及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明白在我们将技术和平台集成起来的同时,还需要借助生态合作伙伴才能真正打造如此出色的体验。我们正处在一个AI和XR技术融合发展的大好时期,这两项技术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XR和AI技术将如何走进不同的垂直行业,赋能沉浸式体验。首先是教育行业,沉浸式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激发巨大潜能。举例来说,在研究一块独特的岩石的时候,如果学生可以佩戴MR设备,近距离观察这块岩石,那么将获得终身难忘的经历。我们在海外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了MR设备对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MR设备学习代数课程时可以带来11%的效率提升。这些用例可以真正赋能新的终端品类和体验的诞生。
再以医疗保健和老年看护为例。当今许多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如果有一类终端设备能够整合家庭中的所有传感器数据,既提供陪伴功能,又能预测潜在医疗风险——例如监测一个人是不是站不稳即将要跌倒,或发生其他意外等等。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主动预防事故,而不是等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
每一个垂直领域都能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企业、教育、远程支持,还是社交、娱乐、旅游,我们都有巨大的拓展空间。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前景。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展示一项让我倍感振奋的技术。这是我们的团队从零开始构建的,完全在智能眼镜侧运行的技术演示。
我们在智能眼镜上实现了端到端的完整体验:在我对它下达语音指令后,首先将由一个约5000万参数的CNN模型将语音转为文本;之后将文本输入一个10亿参数的Llama模型进行处理并生成回复;最后再通过另一个约5000万参数的CNN模型将回复文本转化为语音输出。同时,我们还会将文本实时利用翻译模型转化为中文。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处理流程全部在智能眼镜这一小巧的终端设备上本地完成,无需分流到云端或手机。
【技术演示视频】
看起来太棒了,不是吗?这实实在在地展现了我们终端设备的潜力。智能眼镜虽是我们产品形态中体积最小的品类之一,但当前部署在智能手机、PC、汽车乃至智能眼镜中的算力已经非常强大,我们正在将这种智能体体验真正带到用户手中。我们正在不断践行承诺,大量投入于技术开发,从而让这些体验成为现实。我们已见证这些AI能力在PC、智能手机端落地,并不断涌现出新的用例。而现在,我们坚信也能将其引入智能眼镜。我一直认为,智能眼镜或许是AI的最佳交互界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甚至无需掏出手机,哪怕手上正在做其他的事情,也可以随时调用AI智能体功能。在我看来,有三个关键趋势将显著加速这一进程:
第一个趋势是模型正走向小型化。如今,模型体积不断缩小,却依然保持极高的准确度。而且我们可以打造专项领域的专用模型。例如,在教育场景中,我们可以基于教育数据对一个小语言模型进行训练,使其输出结果高度精准,最终形成一个更紧凑、更高效的专用小模型。
第二个趋势是,我们能将业界领先的摄像头与音频技术放在智能眼镜里,从而以最佳的方式和终端形态赋能多模态AI。多年来,我们在感知技术上的积累,如今也成为AI的重要输入方式——我们能将任何模态的信息整合到语言模型中。
第三是完全个性化的AI。个性化非常依赖于所处情境,而这恰恰是边缘设备所独有的优势,云端无法提供。我们固然可以借助云端能力,但设备端所持有的独特情境信息才是关键。举个例子,如今无论是我还是我10岁的孩子向任何一个云端大语言模型提问,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相同的。而边缘AI的体验不同之处正体现在这里,它能够结合真实情境给出真正个性化的回应,这正是边缘AI的真正作用所在。
当前,我们看到大量令人惊叹的创新体现在设备的外观形态上。以头戴式显示设备(HMD)为例,过去主流是视频透视(VST)型头显,而现在,光学透视(OST)型头显正逐渐兴起。进一步来看,行业也意识到某些设备在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上仍有挑战。因此,出现了一种新形态:极轻的眼镜搭配一个外接的计算单元以分流计算任务,形成我们所说的HMD连接计算单元的形态。
这一趋势已在混合现实(MR)与虚拟现实(VR)产品中显现。在智能眼镜领域,我们也看到多种技术路径并存:一种是通过眼镜直接连接云端,适合已具备丰富云端资源的合作伙伴,他们可以将手机作为连接工具,在云端进行所有处理任务;针对拥有手机、PC和汽车等终端设备的合作伙伴,他们正在采取另一种技术路线,将部分工作负载从眼镜端分流到其他设备上,实现边缘协同处理;此外,也有可以直接连接眼镜和计算单元的方案,利用专用设备来进行大多数处理任务。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款完全沉浸式的设备,能依托我们当前所研发的技术,本地化运行完整的AI能力,并搭载更先进的调制解调器,从而提供完整体验。届时,智能眼镜将真正成为一款独立的终端。我们相信,这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当然在产品的外观形态上也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如今,我们看到手表、手环、戒指等多种形态的设备涌现,并能够操控智能眼镜协同工作。未来的创新图景令人无比期待。
那么,在技术层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从而打造骁龙平台的独特技术优势呢?在混合现实(MR)与增强现实(AR)领域,我们长期以来持续投入于诸如影像和渲染能力等技术。首先,在影像能力方面,正如Zack介绍的,我们拥有业界顶尖的技术,但智能眼镜等终端的发展路径正在迈向多元化,我们需要不同类型的摄像头,我们也需要更出色的功耗,这正是我们聚焦的领域。我们实际上已经通过真正差异化的技术实现了这些体验。我们可以支持多个摄像头用于感知、理解用户手部位置,实现手势追踪、眼动追踪以及其他能力。
第二是AI,正如大家所见,我们不仅拥有具备领先每瓦特性能的NPU引擎,还在传感器中枢内集成了一个嵌入式的Micro NPU,用于理解和感知用户的情境信息。在感知领域,我们通过多次收购整合了专业团队,涵盖手势追踪、3D重建和头部追踪等技术,以精准定位用户在空间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部分技术模块硬件化集成,从而实现以远低于行业水平的功耗运行这些体验。
功耗一直是AR领域最关键的差异化因素之一,针对智能眼镜这样的产品,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实现差异化:采用独特的新型处理器架构以实现更低的功耗、开发功耗显著降低的独特IP,并转向越来越先进的晶体管制程以实现更低的功耗。
在性能方面,我们实际上已经打造出性能最强的顶级MR平台,能够实现业界顶尖的渲染效果,并引入注视点渲染功能。我们拥有先进的CPU核心,以及领先的图形性能。正是凭借这些技术优势,我们才能为客户提供令人惊叹的沉浸式体验。
我们的连接技术针对此类终端也是一项重大优势。因为我们不仅实现了最高标准的Wi-Fi 7技术,还支持了我们称之为“微型Wi-Fi”的创新方案,它能够在最低功耗水平下实现Wi-Fi连接,这构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正如此前我们所提到的,我们期望随着6G等技术发展,将智能体AI调制解调器集成到类似终端当中,从而真正让用户能够随心使用这些终端。同样,配备业界顶尖的音频以及环境理解能力对于这些终端至关重要。因此,上述每一部分都是我们为这个领域的产品所打造的真正差异化优势。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智能眼镜正是一个非常适合高通去挑战的领域,我们擅长在既定功耗限制下挖掘更强的计算能力。因此我们非常看好这个领域,相信我们能够在此创造非凡成就。凭借这些技术的整合,我们在VR/MR领域以及智能眼镜领域拥有最完善的产品路线图。我们的产品分为两个层级:在旗舰层级,我们拥有第二代骁龙XR2+平台,这是当前全球集成度最高的沉浸式VR/MR产品解决方案;面向高端层级,我们则提供了骁龙XR1平台,适用于功能需求相对大众化的设备。我们提供了注视点渲染技术,并在这些平台中内置完整的计算机视觉处理模块。同时我们也拥有独特的差异化技术和IP,能够显著提升VR/MR体验。
面向AI眼镜与AR,我们同样布局了两个产品层级:面向主流市场AI智能眼镜的第一代骁龙AR1平台,以及定位更高、适用于沉浸式眼镜的第一代骁龙AR2平台。这是目前为止行业最为完整的产品路线图。我们正在积极开发下一代产品
在此我想向所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表示由衷感谢,正是他们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我们与所有的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将这些卓越终端推向市场。有几款终端我想特别强调,首先是小米AI眼镜,它带来了顶尖的影像体验,并且融合超级小爱智能助手。小米AI眼镜利用所搭载的第一代骁龙AR1平台中的核心组件,包括Spectra ISP、Hexagon NPU等,打造了这些出色体验。
魅族最近推出的智能眼镜StarV Snap AI拍摄眼镜,具备12国语言同声传译的能力
vivo推出的业界顶尖MR终端vivo Vision支持单眼4K分辨率。大家可以想象这款终端需要多么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它采用的正是我们的第二代骁龙XR2+平台。这是一款惊艳的设备,欢迎大家亲身体验。
Rokid近期刚刚推出的新品——Rokid Glasses拥有内置显示屏和出色的影像体验。通过集成内置显示屏,能够真正增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实现空间计算的未来愿景。
雷鸟近期推出的产品——雷鸟X3 Pro,搭载全彩双目显示屏,亮度高达6000尼特,具备卓越的显示性能,值得大家亲身体验。它搭载了我们的第一代骁龙AR1平台,是一款出色的产品。
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AI眼镜搭载第一代骁龙AR1,其大语言模型运行在云端,同样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产品。也感谢中国电信与我们的合作。
最后,阿里巴巴推出的夸克AI眼镜,集成夸克和通义千问大模型,能够在眼镜侧支持支付宝功能,用户无需取出手机即可完成。这正是此类终端所能创造的体验。该产品同样配备完整显示屏,并搭载第一代骁龙AR1平台。
这些只是我们众多合作成果的一部分,这些体验都来自于骁龙平台赋能的智能眼镜,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正将更多功能融入智能眼镜这样尺寸极小的终端形态中,这将释放惊人的潜力,真正将多模态的全部能力引入这些终端。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发现,当用户在智能眼镜上使用智能体AI时,其使用频率远高于仅在手机端使用的场景。两者协同工作,才能真正释放智能体AI的全部潜力。
最后,我想感谢所有出色的合作伙伴。我们坚信这只是空间计算变革的开端。创新层出不穷,仍有广阔天地待我们开拓,对于合作伙伴即将实现的突破,我充满期待。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服务协议
京ICP备2025130743号
Copy Right © 2025 www.demirro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