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蚂蚁集团 All in AI,分拆上市能成功吗?

2025-07-14      金融      |来源:另镜 |作者:晨曦 |      1978

摘要:员工增加1.2倍,蚂蚁在下一盘大棋

蚂蚁集团确立支付宝双飞轮、AI first、国际化三大战略以来,员工规模加速扩充,分拆海外业务上市的可行性也正在接近成为现实。

员工增加1.2倍,蚂蚁在下一盘大棋

A股IPO终止四年多后,完成整改、以及组织架构和战略调整的蚂蚁集团已经走出阴影,变得空前庞大。

不久前发布的蚂蚁集团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蚂蚁集团员工扩张继续加速。2021年末-2023年末,蚂蚁集团员工数分别是24720人、25993人、29740人,2023年增长14.4%。2024年末全球员工数达36559人,同比增加23%。

来源:蚂蚁集团2024可持续发展报告

蚂蚁集团A股IPO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全员工16660人。过去四半年里,蚂蚁集团员工增长接近120%。

可持续发展报告解释,2024年员工数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AI技术研发和全球化业务布局方面的投入,如三大 “AI 管家”(AI生活管家、AI理财助理“蚂小财”、AI 健康管家)及 AI Force、全球化业务等团队的人员规模扩大。

2021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提出了5大整改要求包括将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蚂蚁集团随后回应表示,“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蚂蚁集团在2020年IPO回复科创板问讯时透露,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公开信息显示,浙江融信2023年注册资本增至34.62亿元。

2021年以来,蚂蚁集团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202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发布消息称,对蚂蚁集团罚款71.23亿元,平台型企业金融业务的主要问题已整改完成。但最后一步——申请金控牌照的进度停滞。

公开信息显示,央行迄今批准了中信金控等3家央企背景金控企业,并受理了光大集团、万向控股的金控牌照申请。蚂蚁集团申请金控牌照一直没有重大进展。

拿下香港券商,申请稳定币牌照

香港业务如何与蚂蚁财富打通?

业务上,2024年,蚂蚁集团确立了支付宝双飞轮、AI first、国际化三大战略。在已获得内地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牌照的基础上,今年4月底,蚂蚁集团斥资28亿港元溢价收购香港券商耀才证券,正式进军香港证券交易市场,蚂蚁的牌照版图进一步补全。据财新报道,本次收购主要是为了配合蚂蚁财富。

紧接着6月有消息称蚂蚁集团将在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蚂蚁国际发言人回应,蚂蚁国际正在全球财资管理方面加速投资、拓展合作,将该公司的AI、区块链和稳定币创新成果投入大规模应用。

“我们欢迎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将于法案8月1日生效、相关通道开启后尽快提交申请,希望为香港建设未来国际金融中心贡献更多力量。”

受上述利好推动,耀才证券近期股价暴涨,从收购前1.9港元涨到最高14.46港元。

未来耀才证券如何融入蚂蚁的业务布局?还存在不确定性。近几年内地监管部门对跨境港美股交易和相关的导流等市场持谨慎态度,多次要求富途证券、老虎证券整改。而蚂蚁财富主要依托支付宝、蚂蚁财富App等开展业务,直接上线港美股交易功能可能与监管精神有冲突。

相对来说,蚂蚁集团一直缺乏内地券商牌照。尽管2024年有媒体报道,蚂蚁集团计划收购瑞信证券且参与了竞拍,但最终拿下瑞信证券的北京国资。

蚂蚁国际如何讲好上市故事?

A股IPO终止后,蚂蚁集团估值经历了漫长的缩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蚂蚁集团2021年估值1万亿元,2024年降到5700亿元。去年大刀阔斧调整架构、加码AI和全球化,2025年蚂蚁集团估值回升至6350亿元。
胡润全球独角兽2023排行榜

胡润全球独角兽2025排行榜

具体来说,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蚂蚁集团外籍员工去年从671人增加到1630人、同比增长143%。

面对整体上市难度较大的现实,分拆或许更加可行。2024年3月,蚂蚁集团实施重大架构调整,分拆出蚂蚁国际、OceanBase、蚂蚁数科三家公司,并各自独立运营。其中蚂蚁国际包括C端支付、B端收单、B2B收付兑等跨境支付服务,主要有三大核心产品:Alipay+、安通环球(Antom)、万里汇(WorldFirst)。

而且去年上任CEO的韩歆毅投行出身,曾在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担任执行总经理,2011年加入阿里后曾担任阿里巴巴集团企业融资部资深总监,参与了阿里与蚂蚁金服之间的架构重组、阿里回购雅虎所持股份等资本运作,资本运作经验丰富。

今年5月,财新等媒体报道称,蚂蚁集团计划分拆海外板块“蚂蚁国际”单独在港股IPO,目前正在和监管部门沟通上市的可能性。若顺利推进,或将成为蚂蚁集团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蚂蚁AI团队密集调整

除了国际化,“AI first”也是蚂蚁三大战略之一。

蚂蚁的AI布局“多条腿走路”。集团层面,2023年9月,蚂蚁集团正式发布自研基础大模型——蚂蚁金融大模型,副总裁王晓航(花名“达杭”)牵头该项目。同时发布的还有智能金融助理“支小宝2.0”、服务金融从业者的智能业务助手“支小助”;

2024年初全球大模型技术爆发之际,google出身的蚂蚁硅谷AI实验室负责人徐鹏出任蚂蚁集团副总裁,担任AI创新研发部门NextEvo的牵头人,推动研发了百灵大模型和“金融管家”蚂小财等多款应用,聚焦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场景;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数科2024年独立后聚焦于B端业务,CTO为阿里资深技术负责人王维。

今年4月底,蚂蚁数科正式发布智能体开发平台Agentar,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全栈的智能体开发工具。2024年,蚂蚁的科研投入达234.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但面对当前快速升级迭代的AI产业,蚂蚁的技术路线、组织架构并非一帆风顺。一边是deepseek、阿里通义千问爆火,另一边蚂蚁AI出现多位高管调整。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负责蚂蚁金融大模型的副总裁王晓航突然离职;今年4月,徐鹏离职;百灵大模型、NextEvo负责人变更为周俊(花名“西亭”)。基于蚂蚁百灵大模型的AI应用“支小宝”团队也出现人员调整。人事调整的背后是蚂蚁AI战略构想和技术路线调整的征兆。

今年5月底,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在内部技术日活动上坦承所面临的困难:当前蚂蚁在与全球最顶级的AI团队竞争,“人家不光是跑得比我们早,也跑得比我们快。”因此对蚂蚁来说,目标并不是做一家全球最领先的大模型公司,而是依然聚焦于应用上,推动AI应用层面有所突破,“至少在某几个领域我们要领先。”

人事调整到位后,蚂蚁集团近期宣布推出百灵大模型团队研发的开源百亿参数多模态模型Ming系列Ming-lite-omni。

支付宝曾以扫码支付模式领跑电子支付市场,2024年以来蚂蚁支付再次迭代,力推的“碰一碰”成功渗入支付市场。董事长井贤栋2024年来多次公开表示“希望让AI像扫码支付一样走进生活”,既展现了蚂蚁在AI应用领域的雄心壮志,也是蚂蚁内部对AI团队的期许和要求。距离这一目标,蚂蚁AI还有路要走。

除了继续探索大模型和应用场景,蚂蚁近期还加大对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密集参股人形机器人龙头企业宇树科技、关节研发商钛虎机器人、灵巧手零部件公司灵心巧手,成为出手最活跃的互联网大厂之一。特别是今年6月,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蚂蚁、中国移动等参与投资;蚂蚁自身也在加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自研项目。今年3月,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上海市政府官网的新闻稿显示,蚂蚁灵波科技是蚂蚁集团拓展具身智能和机器人业务的主要载体,致力为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打造领先的机器人产品。

利润爆增的蚂蚁消金,亲自下场催收

蚂蚁集团的传统核心主业支付、小微信贷也亮点颇多。自蚂蚁集团将花呗、借呗的主体从小贷公司转移到重庆蚂蚁消金后,蚂蚁消金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年报显示,蚂蚁消金2023年净利润1.52亿元,2024年净利润30.51亿元,增长约20倍。

在头部消金公司中,蚂蚁消金既是规模最大、也是增速最快的之一。2024年,蚂蚁消金发放的贷款余额从2204亿元增至3014亿元,增速达37%。而且得益于2023年增资将注册资本推升至230亿元,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大幅领先于其后的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金、中银消金等同业。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2023年测算认为,蚂蚁消金注册资本增至230亿元后,“考虑消费金融牌照10倍杠杆及联合贷不低于30%出资比例,公司自有资金参与的最大可放贷余额可达到7666亿”。换言之,蚂蚁消金的花呗、借呗业务余额还有增长空间。

蚂蚁还亲自下场贷后管理和催收业务。企查查显示,蚂蚁集团成立了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黑猫投诉平台的多条投诉信息指向支付宝、蚂蚁智信在借呗催收中存在“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暴力催收”等情形。

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对蚂蚁消金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监管部门2022年现场检查中发现蚂蚁消金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罚款140万元,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孙鹏因贷后管理和委外催收管理不当被监管警告。

银登网显示,2025年以来,蚂蚁消金转让了两笔不良贷款资产包,未偿还本息总额11.85亿元。25年第1期个人消费贷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5.81亿元、起始价5020万元,起拍价只有本息总额的8.6%;25年第2期个人消费贷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6.03亿元、起拍价7210万元,起拍价只有本息总额的11.95%。

网商银行、国泰财险业绩下滑

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的规模差距拉大

蚂蚁集团还是网商银行的大股东,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蚂蚁消金董事长金晓龙兼任网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担任网商银行董事。网商银行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3.71%,但净利润从23年42亿元降至去年的31.66亿元、同比下滑约1/4。

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分别依托蚂蚁、腾讯,是民营银行的两大巨头。近几年网商银行增速下滑,与微众银行的规模差距逐渐拉大。年报显示,微众银行2023年总资产从4738.6亿元增至5355.7亿元、同比增长11.3%,2024年末总资产增至6517.7亿元、同比增长21.7%;网商银行2023年总资产从4410.9亿元增至4521.3亿元、同比增长2.5%,2024年末达到4710.3亿元、同比增长只有4.2%。

2022年末,网商银行的总资产相当于微众银行的93%。两年后的2024年末,网商银行总资产仅相当于微众银行的72.3%。去年微众银行的营收达到网商银行的1.8倍,109亿元的净利润更是网商银行的3.4倍。

来源:Wind,单位: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银登网显示,网商银行今年2月以3501万元的价格向上海信托转让了“汇微2025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收益权”,底层资产是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贷、个人经营贷等,资产原始金额4.62亿元,转让价仅是资产原值的7.6%。

保险板块也是蚂蚁重点布局的领域。近期刘亦菲代言的“蚂蚁保”广告刷屏楼宇电梯广告。蚂蚁参股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泰财险。顶着“中国互联网保险第一股”的众安在线港股上市后业绩股价低迷,继2022年首次减持众安在线股份,今年6月,蚂蚁集团再次减持众安在线3375万股,持股比例降至7.37%,退居第四大股东。蚂蚁集团回应称,本次减持是正常的投资决策,目的是优化资金配置效率,不影响蚂蚁集团与众安在线的业务合作。

蚂蚁集团还是国泰财险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51%。财报显示,国泰财险2024年已赚保费79.12亿元、同比增长37.8%,但24年净利润仅1155万元、同比下滑超过47%。

今年6月,国泰财险公告,公司存在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报告存在遗漏、给予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等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196万元。

新消费loupe | 作者:刘萌萌 责编:陈秋 | 审核:张小蕾 | 监审:小妍










Copy Right © 2025 www.demirro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