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新格
新品测评
机圈热点
企业出海
自贸区观察
创投圈
滚动
专题
榜单
4K高清
图说
商务合作
首页
7X24
视频
大模型
文娱
酒旅
游戏
科技
汽车
时尚
消费
医药
基金
券商
金融
保险
银行
地产
航空
能源
教育
IPO
首页
>
消费
受资本狂热追捧、海外市占率不足7% ,海天味业能否「重回巅峰」?
2025-07-09 消费 |来源:另镜 |作者:晨曦|
1562
摘要:募资总额达到约101亿港元,这使海天味业成为2025年至今发行规模第二大的港股IPO
7月7日,海天味业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有投资者询问公司一季报为何经营现金流净额、投资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其中投资现金流净额还负的不少。
海天味业对此回应称:投资现金流净额为负,主要是本期购买理财产品支出大于理财产品到期收回所致;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主要是与经销商备货和打款节奏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有关。
“海天”品牌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调味品品牌,也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根据凯度《2024年品牌足迹报告》,“海天”在中国拥有80%以上的家庭渗透率,位居中国消费者首选品牌第四、调味品品牌第一。
今年6月19日,海天味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证券代码“3288.HK”,这意味着海天味业正式开启了“A+H”双资本平台运作模式。
根据公告显示,海天味业此次港股IPO招股价上限定价为36.3港元/股,公司行使6%的发售量调整权后,发行股份总数增加至2.79亿股,募资总额达到约101亿港元,这使海天味业成为2025年至今发行规模第二大的港股IPO。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前夕,海天味业在6月11日启动全球公开发售,参与认购的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瑞银资管、加拿大皇家银行、中信产业基金、红杉、博裕等8家行业巨头、主权财富基金和顶级市场化机构,认购金额达到近47亿港元,这是2023年以来基石投资者认购规模第三大的港股IPO。
在资本狂热的追捧背后,海天味业能否重回往日巅峰?
业绩增速放缓、市值大幅缩水
海天味业成立于2000年,主营业务为调味品的生产和销售。一直以来,海天味业致力于提供优质产品以服务家常烹饪及用餐体验的调味需求,公司拥有全面的品类布局,包括酱油、蚝油、调味酱、食醋、料酒、鸡精鸡粉、西红柿沙司、辣椒酱等其他特色调味品,通过1450余产品SKU向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
在产品品类布局方面,海天味业拥有较为全面的品类布局,公司培育了7个10亿级大单品系列、31个亿级以上产品系列,横跨酱油、蚝油、调味酱、食醋、料酒等多个品类。其中,金标生抽、草菇老抽两大产品系列已畅销60余年,上等蚝油、黄豆酱两大产品系列连续10余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海天味业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是中国调味品行业年收入10亿级大单品数量最多的企业,若以2024年的收入计,海天味业亿级以上产品系列合计产品销售收入贡献76.6%,产品竞争力较为强劲。
但回看近些年“酱油茅”的市场表现,不难看出其背后暗藏的重重隐忧。公开资料显示,海天味业于2014年2月11日登陆上交所,当时的首发价格为51.25元/股,此后其股价与市值一路攀升,2021年1月海天味业的股价达到历史高点219.58元/股,市值一度逼近7000亿元。
不幸的是,在市值的一路高歌之后,海天味业来到了其上市以来的重要转折点。2022年,海天味业被网友指出海天酱油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配料表存在异同,其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国外销售的产品则不含添加剂,一时之间,海天味业陷入了添加剂“双标”的舆论风波,消费者对海天品牌的信任值急剧下降。此后,海天味业的股价和市值便开始一路狂跌,2024年7月更是触及了33.08元/股的低点,累计跌幅超过70%,市值相较高点累计缩水超过4000亿元。
舆论危机也让海天味业的业绩承压,营收增速大幅减缓。2021年至2023年,海天味业实现的营收分别为250.04亿元、256.10亿元、245.59亿元,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为9.71%、2.42%、-4.10%;同期,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71亿元、61.98亿元、56.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8%、-7.09%、-9.21%。可以看到,海天味业的营收增长率自2021年以来连续两年呈个位数,在2023年更是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净利润也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
然而,近两年,国内调味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逐渐饱和。据智研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零售规模1716.9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传统调味品赛道已逐渐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海天味业作为调味品行业的绝对龙头企业在市场内占据主导地位,一家独大的市场地位能够做到虹吸绝大部分的市场红利。
得益于成本控制、产品创新以及线上渠道的快速增长,2024年海天味业开始重回增长轨道。根据年报显示,2024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69.0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53%;实现归母净利润63.4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75%。另外,海天味业在招股书中表示,2022年至2024年其净利润率仍然领先于全球调味品前十大企业。
与此同时,自今年以来,海天味业的股价与市值也开始企稳进入上升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4日收盘,海天味业A股收盘报38.86元/股,H股收盘报34.90港元/股,总市值约为4307亿元。
国内市场一家独大 核心财务指标跑赢同行业头部企业
中国调味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调味品的健康属性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低钠、低糖、有机、零添加等相关概念产品持续受到市场追捧。另外,除了传统的酱油、醋、盐等单一调味品外,各种复合调味品、功能性调味品等产品也开始不断涌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至2029年市场规模可达6998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0%。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调味品行业的集中度也逐渐提升,海天味业、千禾味业、李锦记等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试图通过产品创新升级、渠道变革等方式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行业的结构性变革对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适应新的行业环境,调整自身的战略和业务模式,否则可能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抓住变革带来的机遇,通过创新和转型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酱油和蚝油产品和收入计,海天味业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均排名第一,分别占据中国13.2%、40.2%的市场份额,其中酱油产品为其贡献半数以上收入,市占率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此外,调味酱、食醋及料酒亦位居中国市场前列,其中海天味业的基础调味酱产品在2024年市场占有率为4.6%,收入于中国基础调味酱市场排名第一。
划分细分市场来看,在酱油领域,海天味业的同行业可比公司有中炬高新、千禾味业、香港知名调味品品牌李锦记,以及“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其中,中炬高新的厨邦品牌在酱油领域较为知名,2024年其酱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02%,在蚝油领域的市占率约为2.4%;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在高端市场份额约为10%,但对于日前引发消费者争议的“零添加”商标与概念的负面舆情仍在发酵期,或会直接对后续业绩施加不良影响;李锦记和加加食品在2024年市场占有率均未有明确提及,但作为酱油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二者的国内市场份额均未超过5%。
蚝油领域方面,海天味业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有李锦记、雀巢旗下太太乐和中炬高新。其中,李锦记作为蚝油行业的第二梯队企业,通过推出平价蚝油以扩大市场份额,2024年李锦记在中国蚝油市场的占有率为10.9%,较202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太太乐和中炬高新在蚝油领域均属第三梯队企业,其中太太乐2024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4%;而中炬高新虽有布局,但整体体量仍然较小。而在调味品市场,由于布局各品类调味品细分领域的公司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
再从核心盈利指标来看,海天味业有着较为有竞争力的盈利能力,2022年至2024年,海天味业的净利率分别为24.2%、23.0%、23.6%,位居全球调味品前十大企业之首,在全球调味品行业的大型参与者中增速领先。2024年,海天味业的ROE为21.76%,在调味品行业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公司运用自有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强,盈利能力较强。
相较之下,2024年中炬高新实现营收55.19亿元,净利润8.93亿元,净利率为18.24%,ROE18.24%,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同年,千禾味业实现营收22.88亿元,净利润3.52亿元,净利率15.38%,ROE连续三年维持在15%左右,该数值相对于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而言较低。加加食品由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且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业绩已连亏多年,2024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3.01亿元,同比下降10.52%,净利润-2.43亿元,同比下降26.83%。
而李锦记坚持不上市,并未公开披露详细财务数据,外界对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也不得而知,但根据市场推测,李锦记的年收入约在30亿元至700亿元区间,另据欧睿统计数据显示,按零售份额划分,2020年李锦记的市场份额约为3%。
综上来看,海天味业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优势,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公司从多个核心财务指标来看均能跑赢同行业头部企业。海天味业在港股的成功登陆为其发展也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挤压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李锦记等行业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对竞争对手形成了较大压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创新产品和市场进入者的增加,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国内市场一家独大 核心财务指标跑赢同行业头部企业
中国调味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调味品的健康属性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低钠、低糖、有机、零添加等相关概念产品持续受到市场追捧。另外,除了传统的酱油、醋、盐等单一调味品外,各种复合调味品、功能性调味品等产品也开始不断涌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至2029年市场规模可达6998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0%。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调味品行业的集中度也逐渐提升,海天味业、千禾味业、李锦记等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试图通过产品创新升级、渠道变革等方式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行业的结构性变革对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适应新的行业环境,调整自身的战略和业务模式,否则可能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抓住变革带来的机遇,通过创新和转型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酱油和蚝油产品和收入计,海天味业在全球和中国市场均排名第一,分别占据中国13.2%、40.2%的市场份额,其中酱油产品为其贡献半数以上收入,市占率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此外,调味酱、食醋及料酒亦位居中国市场前列,其中海天味业的基础调味酱产品在2024年市场占有率为4.6%,收入于中国基础调味酱市场排名第一。
划分细分市场来看,在酱油领域,海天味业的同行业可比公司有中炬高新、千禾味业、香港知名调味品品牌李锦记,以及“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其中,中炬高新的厨邦品牌在酱油领域较为知名,2024年其酱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02%,在蚝油领域的市占率约为2.4%;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在高端市场份额约为10%,但对于日前引发消费者争议的“零添加”商标与概念的负面舆情仍在发酵期,或会直接对后续业绩施加不良影响;李锦记和加加食品在2024年市场占有率均未有明确提及,但作为酱油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二者的国内市场份额均未超过5%。
蚝油领域方面,海天味业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有李锦记、雀巢旗下太太乐和中炬高新。其中,李锦记作为蚝油行业的第二梯队企业,通过推出平价蚝油以扩大市场份额,2024年李锦记在中国蚝油市场的占有率为10.9%,较202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太太乐和中炬高新在蚝油领域均属第三梯队企业,其中太太乐2024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4%;而中炬高新虽有布局,但整体体量仍然较小。而在调味品市场,由于布局各品类调味品细分领域的公司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
再从核心盈利指标来看,海天味业有着较为有竞争力的盈利能力,2022年至2024年,海天味业的净利率分别为24.2%、23.0%、23.6%,位居全球调味品前十大企业之首,在全球调味品行业的大型参与者中增速领先。2024年,海天味业的ROE为21.76%,在调味品行业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公司运用自有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强,盈利能力较强。
相较之下,2024年中炬高新实现营收55.19亿元,净利润8.93亿元,净利率为18.24%,ROE18.24%,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同年,千禾味业实现营收22.88亿元,净利润3.52亿元,净利率15.38%,ROE连续三年维持在15%左右,该数值相对于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而言较低。加加食品由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且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业绩已连亏多年,2024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3.01亿元,同比下降10.52%,净利润-2.43亿元,同比下降26.83%。
而李锦记坚持不上市,并未公开披露详细财务数据,外界对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也不得而知,但根据市场推测,李锦记的年收入约在30亿元至700亿元区间,另据欧睿统计数据显示,按零售份额划分,2020年李锦记的市场份额约为3%。
综上来看,海天味业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优势,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公司从多个核心财务指标来看均能跑赢同行业头部企业。海天味业在港股的成功登陆为其发展也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挤压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李锦记等行业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对竞争对手形成了较大压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创新产品和市场进入者的增加,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海外市占率不足7% 补齐短板非一朝一夕而成
事实上,海天味业此次“A+H”上市,更多被市场解读为加速全球化布局。根据此次招股书披露的募资规划,除了用于产品开发以及前沿技术研发升级、产能扩张和供应链升级之外,海天味业未来计划将20%的募资额用于增强销售网络并提升渗透能力,20%的募资额用于建立全球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从具体用途来看,海天味业计划在2028年前在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区拓展海外经销渠道,以提高市场渗透率和客户参与度。与此同时,海天味业还计划将于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建立本地化供应链,用于扩展海外供应链并在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从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及运营效率,以便于更快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海天味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调味品市场规模巨大,按收入计算,2024年全球调味品市场规模为21438亿元,预期全球调味品市场规模将于2029年增长至人民币28917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2%。
美国、欧洲、中国作为全球调味品市场中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地区,2024年相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5341亿元、5194亿元和4981亿元。以2024年调味品业务收入计,海天味业在全球调味品行业中排名第五,全球市场份额仅为1.1%。
而根据招股书提示市占率排名前四的公司信息来看,公司A是联合利华(Unilever),其业务涵盖调味品、美容产品、个人护理产品、家居护理产品等多个领域;公司B是卡夫亨氏(Kraft Heinz),其主要产品包括调味品、起司及乳制品以及其他食品;公司C为雀巢(Nestlé),其产品包括调味品、水、饮品、奶制品等;公司D是味好美(McCormick),其主要提供调味品产品。而在2024年,上述市占率位居全球前四位的公司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3.3%、3.0%、2.5%和2.2%。
作为调味品企业出海并非一件易事。由上述公司的业务领域可以看到,其调味品产品所针对的国际市场较为垂直,海天味业作为中国调味品龙头,在海外的品牌认知度尚且不高,其产品在各国市场的接受度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欧美市场所使用的调味品与亚洲国家存在较大文化差异,对酱油和蚝油的使用频率和偏好相对较低,想要提升欧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难度较高,因此攻占东南亚等市场成为了上上策。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按2024年产品收入计,海天味业酱油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6.2%;蚝油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4.1%;调味酱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4.6%。
对比同行业公司来看,李锦记自1920年便开始在美国销售,分销网络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较强,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千禾味业也已成功开拓了部分东南亚部分市场,其“零添加”酱油产品凭借健康、安全的品牌形象,已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突破。从营收来看,2024年千禾味业的海外市场收入达到4.56亿元,同比增长45%,并且千禾味业目前在土耳其、印度、摩洛哥等地区也已实现收入的较高增长,其在建设马来西亚工厂以服务海外市场,此外,千禾味业已完成欧美认证,正在搭建销售网络。根据千禾味业定下的市场拓展目标,预计2026年其海外收入占比达到20%。
此外,在海外布局调味品产品的企业还有珠江桥牌、中炬高新、安琪酵母、梅花生物等。其中,珠江桥牌以“一酱成菜”系列产品成功登陆北美市场,并在加拿大等地迅速获得好评,同时珠江桥牌还在俄罗斯推出固体酱油“酱油膏”。目前,安琪酵母也已建设两个海外工厂并成立多个海外事业部;“味精大王”梅花生物在2024年的出口销售额收入为84.82亿元,收入占比已超过10%。
“开发及拓展海外市场始终作为我们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海天味业在招股书表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活动及拓展计划面临与特定地区相关的若干风险,包括经济及政治状况、不同税率及进出口许可要求、外汇汇率的波动、知识产权风险,以及包括经济制裁、出口管制、进口限制、征收关税在内的国际贸易政策及法规变动风险等。
虽然,就目前来看,海天味业并未明确披露公司在海外营收占比的具体数据,但借助港股上市,海天味业将拥有更强悍的资金实力来拓展海外市场。或许这可能意味着,海天味业将与李锦记、千禾味业、中炬高新等企业在海外市场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但凭借其长期领先的市场份额、优异的财务指标、强大的资本支持,海天味业在布局海外市场后能否“重回巅峰”值得期待。
新消费loupe 晨曦 编辑陈秋 校对 陈小妍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服务协议
京ICP备2025130743号
Copy Right © 2025 www.demirror.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