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新格
新品测评
机圈热点
企业出海
自贸区观察
创投圈
滚动
专题
榜单
4K高清
图说
商务合作
首页
7X24
视频
大模型
文娱
酒旅
游戏
科技
汽车
时尚
消费
医药
基金
券商
金融
保险
银行
地产
航空
能源
教育
IPO
首页
7X24
视频
大模型
文娱
酒旅
游戏
科技
汽车
时尚
消费
医药
基金
券商
金融
保险
银行
地产
航空
能源
教育
IPO
首页
>
医药
恒瑞医药港股上市:海外营收仅占2.56%、寻求仿创转型关键一步
恒瑞医药港股上市:海外营收仅占2.56%、寻求仿创转型关键一步
2025-06-23 医药 |来源:另镜 |作者:晨曦|
8951
摘要:港股融资能否助力其突破“仿创转型”的瓶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5月23日,中国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以44.05港元/股的发行价完成“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约98.9亿港元。
这场迟到的资本布局,被视为这家曾坐拥万亿市值的“医药一哥”在集采浪潮与创新转型中寻求破局的关键一步。
然而近期恒瑞医药高级副总裁孙杰平减持公司股票也引起外界舆论。6月15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董事、高级副总裁孙杰平拟减持不超过47.67万股,占其本人所持公司股份的25%。按照6月13日收盘53.89元/股计算,本次减持金额或超过2500万元。
今年一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36.90%;但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仅5.55亿元,同比大跌55.75%。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仅2.56%,创新药老品种增速放缓与新品种放量周期拉长的双重压力下,此次港股融资能否助力其突破“仿创转型”的瓶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曾以“仿创双轮驱动”称霸国内医药市场的恒瑞医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集采政策下,核心产品平均降价超70%,2020-2022年业绩连续下滑,从2021年年初的96元跌到2022年4月的26元,跌幅高达70%。
尽管2023年凭借创新药战略调整实现业绩回升,2024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79.85亿元、63.37亿元,但仿制药集采的持续影响、创新药降价压力与国际化短板,让这家行业龙头的增长逻辑面临挑战。
国内市场:集采阴影下的创新药“突围战”
长期以来,恒瑞医药凭借业内领先的商业化能力、前瞻性的创新药转型布局、多元化的在研管线储备以及稳健的业绩增长韧性,在A股市场树立起难以撼动的“药茅”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恒瑞医药的起伏轨迹,折射出中国创新药行业在政策变革与全球竞争中的集体焦虑。
既要应对国内集采政策带来的仿创转型阵痛,又要突破国际化进程中能力构建的现实瓶颈。
近年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常态化实施,对公司经营形成明显压力。如2024年年报披露,第九批国家集采中,恒瑞医药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纳入采购清单,叠加地方集采选中的吸入用七氟烷、盐酸罂粟碱注射液,2024年这些产品合计销售额减少8.44亿元。
事实上,这种“仿制药失血”现象并非个例,比如其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的业绩停滞,总市值一度跌破2000亿元,相较历史高点(6200亿元)缩水超过4000亿元,核心症结在于仿制药业务遭遇集采政策的深度冲击。
为填补仿制药收缩的营收缺口,恒瑞将战略重心转向创新药。比如公司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49.89亿元增至2024年的82.28亿元,研发费用率提升从2020年的17.99%至29.4%。创新药营收也从2022年的86.1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138.92亿元。
但这一增长仍面临结构性挑战: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HER2靶向药吡咯替尼等老品种增速放缓,比如2021年和2022年,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1亿元和24亿元,此后恒瑞医药便不再公开披露这款明星产品的具体销售数据。
随着国内10余款PD-1/PD-L1肿瘤药物陆续获批上市,PD-1类药物的年治疗费用已降至“万元级”,在此背景下,卡瑞利珠单抗的销售业绩恐怕难以重现往日的高光时刻。
与此同时,2024年获批的2款1类创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夫那奇珠单抗)等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放量,阿得贝利单抗因未进入国家医保,商业化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2025年一季度,恒瑞医药营收72.06亿元、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的亮眼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变量——来自IDEAYABiosciences的7500万美元BD首付款,这笔授权收入为公司贡献了显著的利润增长。
事实上,2024年,恒瑞医药通过对外授权GLP-1、ADC等创新药管线,获得德国默克1.6亿欧元和美国Kailera1亿美元的首付款,二者合计约20亿元,约是全年创新药业务的1/7,不过恒瑞医药统计的138.92亿元创新药营收中,并未包含这两笔BD业务,而是直接计入了总营收。
市场关注的核心在于:这种依赖授权首付款、里程碑款的业绩增长模式,能否在创新药竞争加剧的环境中持续?
国际化困局:从“借船出海”到“自主航行”的鸿沟
在国际化路径选择上,恒瑞医药目前主要依赖“借船出海”的BD授权模式,通过向国际合作伙伴转让药物海外权益实现收入快速回流,但这一模式也导致公司海外收入存在明显“结构性短板”。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其中国内收入占比86.81%(242.94亿元),国外收入仅7.16亿元,占比2.56%,与全球医药巨头30%-50%的海外收入占比形成显著差距。
这一数据背后,是其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滞后:在美国这一全球最大医药市场,恒瑞医药尚无创新药获批,被寄予厚望的“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两次冲刺FDA均以失败告终。
2024年5月,首次收到FDA的完整回复函(CRL),指出生产场地存在缺陷,且因部分国家旅行限制无法完成生物学研究监测计划(BIMO)临床检查;2025年3月,再次收到回复信,FDA虽表示相关生产场地检查需进一步提交答复,但未说明具体原因。
此次港股募资的98.9亿港元中,75%将投入研发,15%用于海内外产能建设,这一资金分配透露出恒瑞破局的决心。但摆在面前的挑战依然严峻:国内创新药降价压力常态化、国际化能力建设需长期投入、BD模式与自研管线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在“A+H”双资本平台的加持下逐步破解。
新消费loupe | 作者:张晨曦 责编:陈秋 | 审核:张小蕾 | 监审:小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服务协议
京ICP备2025130743号
Copy Right © 2025 www.demirror.cn All Rights Reserved